昨天下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齊驥在中國政府網訪談時表示,地方政府可因地制宜決定經濟適用房和廉租房比例,這意味著對于部分地方政府來說,經濟適用房將不再有強行指標性規定。
在此之前,有關低價入市的經濟適用房將沖擊商品房價的討論不絕于耳,甚至有專家提出停建經濟適用房的建議。齊驥昨天明確表示,加大保障性住房的建設不會對商品住房市場造成大的影響。
商品房中可配建廉租房
“對于經濟適用住房和廉租房,到底哪一種形式更有利于住房保障制度的建設,我個人觀點,各地根據自己的經濟發展水平,也根據本地群眾的實際居住狀況,是以廉租住房為主提供保障,還是輔以經濟適用住房,可以由地方政府因地制宜。”齊驥說,從實踐情況來看,對于廉租住房和經濟適用住房的政策掌握,各地有一定差異。
齊驥強調,不論是哪一類住房,目標只有一個,就是通過保障制度的完善,盡快地解決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實現“住有所居”的目標。
實際上,從齊驥的表述中可以看到,目前的保障性用房更多集中在廉租房建設上。齊驥稱,對于保障性用房建設,可以在普通商品房項目中配建,就是在普通商品房的項目當中,規劃建設一定數量和一定比例的廉租住房,使得廉租住房的住戶和普通商品房的住戶形成一個社區。
人均達到13平方米
齊驥坦言,不論是商品住房還是保障性住房,共同點都是解決居民的住房問題。但是通過專家的論證和調查,總體看,保障性住房與商品住房所供應的群體是完全不同的。保障性住房的供應對象是那些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難的家庭,對于這類家庭,他們收入水平低,不具備購買和承租商品住房的支付能力。因此,加大保障性住房的建設,不會對商品住房市場造成大的影響。
齊驥指出,一些地方的經驗還表明,實施保障性安居工程與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并不相悖。隨著保障對象的清晰界定,不同收入家庭解決住房問題的渠道逐步明朗,也有利于居民穩定預期、穩定市場。
齊驥稱,按照已經確定的廉租房標準,未來對于人均建筑面積低于10平方米的家庭,在未來3年內,增加面積到13平方米左右,也就是,一個三口之家應該有40平方米左右的居所。具體可以根據地方實際情況而定。
鼓勵建“經濟租賃住房”
齊驥稱,公積金凈收益全部用于廉租房建設同時,正擬將閑置公積金用于支持經濟適用房建設。而對于夾心層人群,政府鼓勵建設經濟租賃住房來解決其住房問題。
齊驥表示,2009年,中央加大了財政支持力度,今年安排493億元投資補助資金,這部分錢絕大部分已經下到了地方、下到了項目上。除此以外,中央代地方發行的國債資金也應重點安排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
齊驥稱,在最近一兩年來,一些城市,包括廈門、深圳、天津等地,都對解決這一類既買不起、租不起商品房,又不屬于住房保障對象的這類居民,通過政府提供土地、給優惠的信貸、稅收政策來建設公共租賃住房,有的地方叫經濟租賃住房,它的性質是政府或者機構持有,用承租者可以承擔的起的低于市場水平的租金,提供給這類家庭,幫助他們渡過暫時的困難。他表示,住建部“覺得這個是比較好的嘗試”。
確保保障房公平分配
齊驥表示,只要各級政府盡職盡責,把住進口,把握好出口,做到公示,加強監督,有助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做到公平分配。
據齊驥介紹,最近國務院召開的全國保障性安居工程工作會議明確要求,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要做到“四個到位、一個公平”。即:規劃到位,資金到位,政策到位,監管到位,分配公平。要真正把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成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陽光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