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房體系或將面臨重大調整。
3月5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作政府工作報告時就提到,進一步擴大保障性住房建設規模,重點發展公共租賃住房,規范發展住房租賃市場。
3月6日,在十一屆人大四次會議最重要的一場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發改委主任徐憲平,就《十二五規劃綱要草案》中的熱點問題回答記者提問,提及住房保障時,徐憲平指出,未來五年,要建設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3600萬套,今年1000萬套,明年1000萬套,后面三年還有1600萬套,使保障性住房的覆蓋率達到20%,每5人就有1個能享保障房。
坊間猜測,保障房的發展方向或將有所變化。未來將以公租房為主,并淡化經適房。21世紀不動產市場總監林蕾也注意到了其中的微妙變化,但是否決定取消經濟適用房和限價房,尚需權威部門作出明確解釋。作為業內人士,林蕾等傾向于將經濟適用房和限價房逐步并入公共租賃房,更利于操作和管理。
再議取消經適房
保障性住房建設以前提倡經適房、廉租房為主,這次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重點發展公共租賃住房,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王玨林認為,之所以有這個轉變,是因為與其他三種(廉租房、經適房、限價房)相比,公租房存在很大的優勢。一是定位為過渡性,突出一個“租”字。其二是面積相對比較小。其三,適合人群范圍相對較大,包括本地居民、常住人口、大量的年輕人。其四,因為產權歸屬政府,管理非常靈活。
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投資與市場研究室主任曹建海也認為,取消經濟適用房、建立以“租”為主的住房保障體系是大勢所趨,但受資金影響,和受制于地方政府的意識,經濟適用房、限價房等保障性住房形態還會存活一段時間。
此前,以經適房或者名義,卻只讓特定人群享用,引發了巨大的爭議。“據我所知,在很多三線城市,開發商對經適房也有很大的抵觸心理,不僅僅不愿意建設經適房,且認為經適房的存在擾亂了商品房市場。”曹建海說。
“有些地方,經濟適用房已然變成了公務員的福利房。”廣東團全團會議上,全國人大代表、清遠市人民醫院副院長周海波毫不客氣地指出,他建議,為滿足不同層次的需要,增加標準較高的公租房。由于公租房涉及的人群廣、收入差異大,對一部分相對收入較高但暫時不具備購房能力的人群,比如剛畢業的大學生、收入較高的非戶籍住房困難人群等,可提供多種面積規格、標準較高的公租房,類似于人才公寓。
3600萬套保障房遠遠不夠
全國政協委員、山東大學房地產經濟研究所所長郭松海贊同公租房的建設,他認為,應該加大公共租賃房的數量。“這些年我一直呼吁應支持開發企業將普通商品住房改售為租,政府對其租金收入免征收營業稅、房產稅,或是由政府采購小戶型商品住房作為經濟租賃住房,以低于市場租賃價格租給屬于‘月光族’、‘漂流族’的大中專畢業生。另外,現在我國有上億平方米的房屋空置,政府有責任進(微博)行干預,采取開征不動產閑置稅的措施,打破部分開發商捂盤惜售、抑制部分房主過度的投資需求,同時將這部分稅收用于建設公共租賃房。”
曹建海特別強調的是,3600萬套保障房的計劃看起來很宏偉,但實際上遠遠不夠。60%左右的保障房,是拆遷房和安置房,或者是面向機關、企事業單位的定向分配房和自建房,真正面向社會的只有40%左右,遠遠不足以滿足市場需求。
郭松海也認為,20%的覆蓋率只是覆蓋了低收入階層,未考慮到夾心層的感受,保障房建設仍任重道遠。
而公租房為主的保障性住房體系究竟能走多遠?我愛我家副總裁胡景暉認為,畢竟建設公租房需要大量的資金,而在土地方面也需要制度創新。“是否能釋放一部分農業用地用作建公租房都是未來可以考慮的方向。” |